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

| 更多
Fashion Icon Biography Katharine Hepburn

Copyright © AFP / Archives du 7eme Art – Katherine Hepburn

 

独立,倔强,领先于时代的凯瑟琳·赫本,不仅打破了好莱坞当时的固定女人形象,而且为现在那些坚强的女性角色开辟了道路。与同时期穿着优雅日装或华丽礼服,佩戴珠宝的女明星不同,凯瑟琳阔腿裤,高领上衣和西装外套的中性风格不落俗套。在一个女性魅力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这绝对是一种相当激进的个人宣言。

1907年5月12日,赫本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极其富裕的家庭。在布林茅尔学院学习时,赫本爱上了表演。特别是出演了戏剧《The Woman in the Moon》的经历更加坚定了她追求表演事业的决心。毕业后,赫本演出了更多的戏剧,她在百老汇舞台上的表演吸引了好莱坞的注意。1932年,她与约翰·巴里摩尔一起合作了电影处女作《离婚账单》(A Bill of Divorcement)。第二年的《牵牛花》(Morning Glory),她斩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1938年的《育婴奇谭》(Bringing Up Baby)取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但票房却并不成功。赫本在片中的造型和她本人风格大相径庭:丝质晚礼服,上面有着诸如荷叶边、蝴蝶结和花朵图案等女性化的细节。

出演电影的同时,赫本依旧活跃在话剧舞台,演出了许多莎剧作品。1940年,她通过《费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再次回归,并凭借《小姑居处》(Woman of the Year, 1942)拿到了自己的第四个奥斯卡提名。她与斯宾塞·屈塞(Spencer Tracy)之间维持了长达26年的爱慕关系,但因后者碍于宗教原因不能离婚,赫本一直默默地在他身后陪伴。两人一共合作了9部电影。

赫本与亨弗莱·鲍嘉在1951年合作的电影《非洲皇后号》取得了评论和票房的双赢。除此之外,赫本的其他三座影后桂冠分别来自于电影《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1967), 《冬师》(The Lion in Winter, 1968),和《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 1981)。

终其一生,赫本都拒绝对女性刻板模式的限定。银幕之外,她极少佩戴珠宝,也很少化妆,最多涂个红唇。她标志性的中性风格为美国女性指引了新的方向。直到今日,她那身“男孩身上借来”的着装依旧被时尚界视作灵感来源。她改变了人们对女性形象的传统观念,让这样的造型易于模仿。美国时尚设计师协会(CFDA)在1986年给凯瑟琳·赫本颁发了一座终生成就奖,以表彰她对女性时尚风格所作的杰出贡献。

Avatar photo

Written by Bronte Naylor-Jones

Bronte Naylor-Jones is a self-professed fashion nerd based in Surrey, currently completing her degree in Fashion Journalism. She is devoted to old films, rose tea and continues her search for the perfect pair of ankle boots. Looking after the Catwalk Yourself Icons biographie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